随着医疗科技的不断发展,癌症的治疗出现了更多技术性变革。癌症是由一组或多组基因突变导致的细胞功能异常,当人体内的原癌基因发生病变后,肿瘤细胞便不受控制地快速增长。分子病理学研究发现,不同肿瘤细胞的基因突变不同,且肿瘤细胞在癌症不同阶段也会有不同的基因突变,因此要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就需要通过基因检测精准识别出突变基因,找准“靶心”,进而制定出有针对性的用药方案,这便是癌症的基因检测和靶向治疗。

右医附院病理科主任龙喜带教授带领团队在开展基因检测工作
近年来,右医附院病理科在科主任、上海曙光学者、广西特聘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龙喜带教授/博士的带领下,不断加强靶向用药基因检测分析项目研究,于2018年成立了临床病理诊断中心分子病理实验室,并在广西率先开展了定量PCR技术、Fish(荧光原位杂交)技术、ARMS-PCR技术、CTC(循环肿瘤细胞)检测技术及NGS(高通量二代)基因测序等多项新技术。目前,右医附院靶向用药基因检测技术已达到国内先进、广西领先水准。
右医附院临床病理诊断与研究中心副主任朱晓莹教授说:“与传统的癌症治疗方法相比,基因检测和靶向治疗的特点是精准化和个体化,可以及时明确癌症患者组织分型和分子分型,制定出个体化的靶向药物治疗方案,实现‘一人一药’的个性化精准治疗目标。”
2022年5月,一位32岁患者因咳嗽、咳痰1月余,加重伴呼吸困难来到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就医。经诊断,该患者被确诊为肺腺癌,经二代测序发现患者为ALK基因突变导致的肺腺癌。在找准“靶点”后,临床医生针对性地给予该患者靶向药物克唑替尼治疗,服药后,患者呼吸困难症状明显改善,用药20天后,患者CT结果显示,肿瘤已缩小至原病灶1/3,并逐步恢复正常生活。2017年1月,一位58岁患者因右上肺疼痛来到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就医,经诊断为肺癌,行基因检测发现患者存在EGFR-19del突变,临床医生随即给予其靶向治疗,服用吉非替尼。用药后,患者生活质量明显好转,并坚持工作至60岁退休。2020年2月,该患者出现耐药,病理科重新为其进行了病理活检及基因检测,此次该患者确诊为携带EGFR-19del+T790M突变的肺腺癌,临床医生根据这份基因检测报告,给予患者更换药物——奥西替尼继续治疗;2022年11月,患者再次因出现耐药症状,第三次行突变基因检测,临床医生发现患者确实存在奥西替尼耐药基因突变,遂更改治疗方案。目前,该患者病情稳定,生活质量改善明显。

右医附院病理科医务人员在进行病理技术-组织切片
近年来,右医附院病理科靶向用药基因检测分析项目不断取得突破。2020年,右医附院病理科分子病理PCR实验室三个基因检测项目通过了自治区临床检验中心审核,具备了开展人类基因突变检测的检测资质;2021年,右医附院临床病理诊断中心分子病理实验室获批国家卫健委病理质控评价中心(PQCC)区域中心实验室,填补了桂西地区在基因检测技术和服务上的空白。截至目前,右医附院病理科已累积完成基因检测约6万例。

右医附院病理科医务人员在分析基因检测结果
作为癌症治疗的补充,基因检测靶向治疗有深远意义,右医附院病理科副主任黄炳臣说:“首先,基因检测可给癌症诊断提供更精准的指导,患者可有效避开不耐受的药物,减少‘试药’的时间成本,也能减少药物对身体的毒副作用;其次,在医联体大环境下,即便患者在当地基层医院治疗,只需将病变组织送到我们医院进行基因检测,就能得出结果,在当地医院也可以接受治疗,从而实现大病不出县的目标;此外,我们通过基因的临床检测,也发现了一些罕见的病例,这对我们研究本地疾病谱有很大的帮助。”
目前,右医附院病理科开展的靶向用药基因检测技术得到了区内外的普遍认可,2022年来,医院便通过开展专题培训班的形式,将该技术推广至全区乃至桂、滇、黔三省交界区的各大医院。
靶向用药基因检测分析项目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除癌症治疗外,该技术在感染性疾病的精准检测和用药、慢病管理的个体化用药等方面都有重要意义。龙喜带博士说:“以高血压为例,患者需要长期服用降压药,但有些患者服药后,疗效不佳,血压降不下来,还容易并发脑卒中等症状,究其原因,很大程度是‘药不对人’”。右医附院病理科在科主任、上海曙光学者、广西特聘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龙喜带教授/博士接着说道:“不同患者的药物吸收、转化、排泄能力不同,因此会造成疗效差异,但如果能根据基因检测结果,临床医师就能精准地为患者选用适合药物,并选择合适的药物剂量,从而提高疗效,减轻药物的不良反应。”目前,右医附院已成功开展个体化精准用药检测,极大地提高了临床诊疗效果。

右医附院病理科医务人员在进行基因浓度测定
经过多年发展,右医附院病理科的靶向用药基因检测技术已经成熟,下一步,右医附院病理科在科主任、上海曙光学者、广西特聘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龙喜带教授/博士将带领学科团队着力引进基因测序三代技术,为更多的老区患者带来福音。目前,右医附院病理科实验室正在装修扩建,预计今年8月份可建成3200平方米的整体病理中心,届时将成为广西规模最大、建设最完善、实力雄厚的病理中心。
文图/梁力升 王东栋
编辑/刘东亮
审核/王东栋
右医附院病理科简介
右医附院病理科始建于1963年,是右江民族医学院重点学科、百色市临床病理质控中心;拥有全国病理质控中心(PQCC)区域中心示范实验室;广西卫健委重点实验室-肝胆疾病分子病理学实验室;广西高校重点实验室-肿瘤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右江民族医学院肝胆疾病分子病理学重点实验室;在国际肝癌研究领域有较大的影响力。建科以来一直承担着右江民族医学院病理学的教学、科研与临床诊断工作。经过近50年的建设与发展,尤其2018年以来,在龙喜带主任的带领下,病理学发展迅速,已经发展成为临床病理诊断与研究中心,师资队伍不断发展壮大,诊断水平与业务能力地不断提升,在广西病理界有较大的影响力。
病理学科现有教职员工51人,其中博士生导师4人,硕士生导师14人,教授6人,副高9人,博士11人、硕士21人,龙喜带主任系上海市“曙光学者”、武汉市东湖新技术开发区“3551光谷学者”、广西第十八批“新世纪十百千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人选、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和自治区人民政府第六批“特聘专家”和“广西高校卓越学者”,获得国家级国务院学位办博士生学术新人奖1项(第一完成人)和广西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项(第一完成人),是国际UpToDate肝癌问题指导专家、国家科技部领军人才项目评审专家、广西卫生系统一级专家和广西创新研究团队带头人。
病理学科紧跟时代发展,聚焦国内外新技术发展动态,注重新理念、新技术的引进、应用与推广。2018年以来,病理学引进包括分子病理、细胞病理、大体诊断病理等新技术百余项,建设有远程病理会诊中心、激光显微切割平台、PCR分析检测平台、一二代测序分析平台、原位杂交检测平台、免疫组化平台、肾脏病理等极大地提升了病理学诊断的整体水平,其中多项技术处于广西领先水平。病理年开展组织标本检测4万多例,会诊近千例,细胞学诊断近4万例,分子病理检测万余例,远程病理会诊辐射百色、河池等桂西地区10个县市。
病理学科累计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项,广西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6项,中央支持地方项目1项,地厅级科研课题15项,百色市科技局课题10项,校级课题25项。获广西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项,广西医药卫生适宜技术推广奖三等奖1项,广西医药卫生适宜推广奖3项,自治区优秀质量管理成果奖1项,广西高等教育自治区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累积科研经费2500万元,发表学术论文两百多篇, 其中SCI收录论文五十多篇,中文核心期刊三十多篇。在国外出版医学专辑十四部,主编/参编医学教材十本。
病理学科每年承担右江民族医学院的本科生、研究生等的理论和实践教学任务,接受区内外进修生十余人次/年,规培生五人次/年,近年来通过与国内知名院校如上海交通大学、广西医科大学、广西大学等单位联合培养博硕士生十名,自2014年获得自主招收研究生以来,培养硕士生二十余名。
依托右江民族医学院校本部,病理学科与美国、德国等国家开展学术交流,同时与国内上海交通大学、暨南大学、湖南大学等著名学府,建立了深厚友谊和科研合作平台,常年通过“请进来、走出去”与合作单位展开多方面多层次的学术交流,在国内外享有一定的知名度。
右医附院病理科联系电话:0776—2849481
学科带头人简介

龙喜带,国家二级教授、主任医师、医学博士、博/硕士研究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广西一级知名专家。现任右江民族医学院临床病理诊断与研究中心主任、附属医院病理科主任、右江民族医学院肝癌学、临床病理学学科带头人,兼任国际UpToData临床医学顾问指导专家、中国抗癌协会肿瘤病理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广西抗癌协会肿瘤病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技术特长:擅长消化系肿瘤尤其是肝癌的分子诊断与精准治疗和软组织肿瘤的病理诊断与靶向治疗策略,主攻肝癌的分子发病学与临床病理学研究方向。长期致力于肝癌遗传易感性、分子发病机制及临床应用价值系列研究,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项及省部级科研课题12项,在国内外首次发现并报道了DNA修复基因缺陷参与AFB1诱导的肝癌发病过程,在国内外发表SCI收录论文41篇 ,出版医学专著13部,相关成果多次在国际著名医学杂志发表,并被国内外同行引证超过千次,作为第一完成人荣获国务院学位办博士生学术新人奖1项和广西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项。个人先后入选上海市“曙光学者”、武汉市“光谷学者”、广西“新世纪十百千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人选、广西高校卓越学者、广西壮族自治区特聘专家、广西D层次人才、广西第三批医学高层次学科带头人、广西医药卫生科技工作先进个人、广西壮族自治区先进个人等。